校园要闻

当前位置:首页  教育资源  校园要闻

【喜迎党代会(五)】第一次党代会以来学科、科研创新竞争力不断提升

发布时间:2018-12-10来源:新视野浏览次数:1656设置

第一党代会以来,围绕发展目标,校在科学研究、产学研合作、学科建设、研究生教育等方面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和突破性进展,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立项数量和质量稳中有升,高层次成果奖项屡获新突破,科技创新工作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学校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

以项目和经费为载体 提升科研能力和社会影响力

第一党代会以来学校通过制订一系列促进科技发展和成果转化政策,调动广大教师开展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积极性,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年均科技到账经费增长近40%。组织申报各级各类纵向科技计划项目846项,获批280项其中获批国家级61项,省部级113项。特别是2017年获批军委装备发展部“十三五”装备预研共用技术项目1项,取得历史性突破。

我校举办2018中国装备制造技术与产业合作高峰论坛

以科研基地建设为依托 提升科技资源汇聚能力

学校高度重视科研平台建设,通过资源汇聚和学科交叉,组建大团队、承接大项目、产出大成果。新增“先进材料设计与增材制造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新能源汽车运行安全及其集成控制重点建设实验室”2个江苏省高校重点(建设)实验室,至此,我校省部级科研基地总数已达15个。

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集成控制重点建设实验室

以成果转化为突破口 提升服务行业区域科技发展能力

注重创新质量与服务贡献,为行业产业结构升级持续提供高技术创新成果

第一次党代会以来,我校教师在SCI、EI以及CSSCI等收录期刊上共发表原创性成果452篇,其中SCI一区收录论文四篇。共申请发明专利1679件,授权721。四年来共获省部奖13项,其中2015年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2017年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实现了我校在“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和“江苏省科学技术奖”方面的历史性突破。

我校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推广类)二等奖

面对创新驱动新常态,面向“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趋势与前沿动态,学校举办“中国装备制造技术与产业合作高峰论坛”,该论坛已成功举办九届。

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学研合作向纵深发展

第一次党代会以来,学校广泛开展与各级地方政府、大型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先后与江苏海安、金坛、溧阳、如东、泰兴、广东四会等县级市人民政府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与200多家行业大中型骨干企业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同时结合学科优势,大力推进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高水平产学研合作驻外研究院的建设,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

我校技术转移中心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揭牌

我校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

2015年,我校技术转移中心获批国家技术示范机构。目前,已成立8个技术转移分中心,完善了中心省内架构,“一体多中心”格局基本形成。技术转移中心充分发挥学校科技创新体系中科技服务平台的作用,搭建政产学研用资介对接交流桥梁。

江理工育英众创空间

2016年获批江苏省科技厅省级众创空间——江理工育英众创空间,2017年江理工大学科技园开园,2018年江理工大学科技园(金翌)分园开园,逐步构建我校“教育-实践-孵化”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孵化链。

我校大学科技园(金翌)分园揭牌

2015年以来,进一步加大与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落实横向科技合作项目439个,合同经费2.7亿元,到校经费1.4亿元。

学校、学院、教师三级联动 文科高层次项目高水平成果亮点纷呈

校长期以来重视文科的建设和发展,高度重视国家级及省部级社科基金项目申报工作。学校、学院、教师三级联动,将项目申报工作纳入项目全过程管理,从申报伊始就科学谋划,有重点地组织动员,精准指导,积极推介,形成了良好工作体系。第一次党代会以来,全校社科领域共获批国家级项目25项,省部级项目121项,累计新增社科类纵向科研项目到账经费1841.6万元。

部分国家级项目立项通知书

横向项目逐步增加,服务社会能力提升。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学者积极争取各级政府财政专项科研经费的资助,广泛参与企事业单位合作研究。第一次党代会以来,共获得各类横向资助课题308项,其中重大横向项目32余项。累计新增横向到账科研经费2552.9余万元。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学术聚焦专场在我校举办

学校教师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5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200余篇,EI、CSSCI源刊收录论文200余篇,在《新华文摘》《教育研究》《哲学研究》《管理世界》等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60多部。社科领域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16项,市厅级科研奖90项,其中2016年获第五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实现我校在该奖项上一等奖的突破。常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数量和质量稳居在常高校第一。

我校研究成果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批示

高级别平台作用凸显 智库和智囊团作用成效显著

学校加强特色平台建设,目前共建有各级各类人文社科研究平台27个,其中省部共建平台4个,市厅级共建平台5个其中“江苏职业教育现代化研究”创新团队获批为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这些平台积极发挥智库和智囊团的作用,产出了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社会影响力的应用性研究成果,推出系列发展报告和政策建议,得到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批示,多项成果被教育部、江苏省政府等职能部门采纳,并形成政策出台,决策咨询能力逐步提升。如《应用型大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什么怎么改》在《光明日报》刊发,引起业界热议,上海外国语大学等高校网站全文转载。

我校获批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建设基地

我校跻身全省社科普及研发基地

在服务地方的过程中,学校进一步推进与地方政府等合作建设咨询型智库。一批常州市政府职能部门和我校建立了稳定、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如常州市社科联、常州市科技局、常州市经信委等单位与我校共建常州市名人研究院、常州市改革与创新发展研究中心、常州市产业研究院等特色平台。2017年我校“常州市名人研究院”“常州民营经济研究所”两个平台获批为2017-2019年“江苏省社会科学普及研发基地”。2018年我校邰杰博士负责申报的“江苏理工学院创新设计研究院”顺利入选为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建设基地。这是我校在该领域上取得的首次突破。

研究生教育稳步发展 学科建设迈上新台阶

通过编制校“十三五”学科建设规划,绘制了学校学科建设的蓝图。2015年末,教育厅组织校内外专家互审,我校5个“十二五” 江苏省重点(培育)建设学科全部通过考核验收。2016年,我校新获批7个“十三五”江苏省重点(培育)建设学科(其中重点培育学科2个、重点建设学科5个),进一步优化了学校的学科布局。

我校重点建设学科

全力推进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申报工作,2017年,获得省硕士立项建设单位资格,开启了学校申硕工作的新征程。

我校服务国家特需人才培养项目通过国家验收

做好“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试点培养工作,2017年顺利通过了国家验收。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积极探索实践工程硕士“实践-论文-就业-创新”四结合培养模式改革。组织申报并获批了江苏省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任务项目,圆满完成年度目标任务,获得了省教育厅中期考核“A级”。目前该模式获得了省教育厅的认可与专项支持,并在合肥学院、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等兄弟院校中全面推广,得到了来自高校、企业和研究生的广泛好评。

2018级研究生开学典礼

我校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在研究生教育日常管理方面,组织申报各类研究生培养项目,扎实推进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企业实践基地建设和学位论文管理工作,进一步健全了招生工作机制,做好招生宣传工作,严抓细管自命题等重点环节工作,做好研究生党建与团学工作,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研究生自我学习、自我管理作用,组织开展有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实践活动。

我校被评为研究生优秀招生单位

截至目前,学校已累计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469 名(已毕业222名),获批省级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项目 217项,4篇硕士毕业论文获得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遴选硕士研究生导师144名,连续7年获评江苏省研究生招生管理工作优秀招生单位。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