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理工学院2015年工作要点

 

2015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在做好常规性和基础性工作的同时,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深化改革、攻坚克难,凝心聚力、重在落实,贯彻落实第一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学校“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加快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步伐,推动学校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一、扎实推进重点工作,确保取得实质性成效

1.重点实施本科教学改革与质量提升工程。落实审核评估年度任务,构建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强化教学管理规范与质量监控制度建设,开展二级单位自我评估。重点推进专业定位、教学体系重构、教学内容与手段、考核方式与评价和教材资源建设、毕业(课程)设计实践环节为主要内容的课程综合改革。力争获得有全国影响的教学建设项目2-3项,完成省部级以上教学建设项目5项以上,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2.重点实施学科优化与建设工程。以国家、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特别是常州市十大产业链重点发展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凝练学科发展方向。以重点学科建设为主线,加大学科建设力度,支撑专业发展,优化专业布局。做好“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专业硕士学位试点建设验收准备工作和硕士授权点增列申报工作。做好研究生招生宣传和教育培养工作,使在校研究生规模达到130人。推进以学科与技能竞赛为特色的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3.重点实施高端人才集聚与培养工程。围绕重点学科、交叉学科的建设与发展,采用学术特区和柔性引进办法,引进高端人才和团队。紧密结合本科教学审核评估要求,重点引进50名以上优秀博士,进一步增加师资队伍数量,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推进青年教师提升学历计划、骨干教师境外研修计划、教师进企业实践锻炼计划,实施教学名师培养工程。重点奖励教学与科研突出成果,鼓励多出标志性成果。重视高层次人才项目的申报管理,有序有重点地加大对申报人员的前期培养和支持力度。

二、聚力攻坚克难,推动专项工作顺利实施

4.全力推进“十二五”规划落实,启动“十三五”规划前期筹备工作。梳理学校“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和任务完成情况,分析规划执行结果。结合学校发展目标,科学定位、认真谋划,启动“十三五”规划制定相关工作,做好学科、专业、师资队伍和校园建设等专项规划的修订。

5.创新举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积极推进“立德树人、成长成才”工程的实施,深化学风建设,构建以学业规划为主导的学生成长、成才导航体系,以教风带学风、以管理促学风、以竞赛激学风、以典型引学风、以考研推学风积极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健全资助服务体系,加强学工队伍建设,建立网上学生事务大厅。进一步完善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科学编制招生计划,加强就业创业指导和服务,进一步提升就业工作质量,普及创业教育,扶持创业实践。充分发挥群众组织和关工委在学生成长成才中的作用,构建一体化育人工作格局。

6.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积极实施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强化目标责任考核,发挥制度激励导向,加强项目规范化管理,科学推进重大项目培育,力争获批国家级、省部级纵向科研项目60项以上,重大横向项目15项以上,力争科研经费当年到账 4000万元以上。以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为依托,以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重大需求为主线,培育组建3-4个高水平研究机构。深化政产学研用合作,密切与地方政府部门、校际和校院(所)的合作,力争新增产学研基地20 个以上,培育组建校级协同创新中心1-2个。加强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建设,加大对发明专利和国际专利的引导和扶持力度,力争申请发明专利100件以上,发明专利授权50件左右,专利实施、技术转移转化5项以上。创造条件申报和培育高级别科研成果,力争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5项左右。

7.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推进现代大学制度与管理改革创新工程的实施,逐步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和组织框架。以学校章程颁布为契机,全面推进依法治校,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支持各类组织机构依法依规开展工作。进一步修订完善校内规章制度,强化规章制度执行与落实。

8. 推进大学文化建设工作。梳理和总结建校以来的办学成就,挖掘学校的精神与文化成果,形成完善的学校形象识别系统,并加以宣传和推广。策划举办好发展高峰论坛。精心建设好校史馆,为学校宣传及新生教育提供新的阵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培育申报省、市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积极开展省、市文明单位单位创建工作。实施大学文化建设工程,扎实有效地推进学校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及环境文化建设,增强师生员工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

9.着力提升学校国际化水平。借鉴国内外高校国际化办学的先进理念、经验和模式,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课程建设、学分互认、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加大选派教师出国研修的力度,鼓励支持教师和学生赴境外交流学习。整合国际化办学资源研究,开发一批中外合作短期研修及硕士生联合培养项目,推进国内外学生互访、交互培养工作。

10.不断提高服务职业教育的能力。充分发挥我校职教传统优势,探索启动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建设工作,继续做好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工作。依托全国职教师资培训重点建设基地、省职教科研中心、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培训中心等平台,进一步提高学校服务职教、研究职教、引领职教的能力,积极为政府、行业、企业、工业园区提供决策咨询、培训、人力资源素质提升等综合性服务,并探索为中高职学校提升办学能力水平提供量身定制式的方案和指导,提升地方职教体系建设的水平。

11.充分发挥校内资源的效能。重点完成2015年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建设项目和教育部职教专业点建设项目。加强基础性、公共性资源的整合与管理,探索建设具有跨学科平台和公用条件平台双重属性的分析测试中心和高性能计算中心。建立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平台和绩效考核机制,积极有效推进实验室开放。

12. 提高后勤服务与保障水平。要结合实施综合保障能力提升工程,不断提高后勤保障能力和服务质量。完善和进一步深化后勤改革,在体制、机制和模式上进行探索,建立“大后勤”的高效保障机制和校园“综合110服务”联动服务系统。要提升内部管理水平,提高后勤管理效益,建立各类管理服务平台,提升科学化管理水平。加强能源管理,开源节流,提高能源使用效益。科学调整校园基本建设规划,进一步美化校园环境。年内完工青年教师公寓建设项目,启动北苑食堂改造等工程项目。

13.启动数字化校园建设。按照 “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加强应用、整合资源、共享数据”的原则,加强数字化校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基础信息采集和整理工作,提高信息技术和资源的利用效率,利用数字化校园提升管理水平。

14.切实维护校园安全稳定。进一步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加强敏感时期和重大活动期间的舆情研判和预案落实,加强对师生的安全教育,推进校园及周边环境的综合整治。以创建“平安校园”为抓手,统筹抓好消防、交通、饮食、宿舍、设施、实验室、医疗、施工、防汛、保密等方面的安全工作。做好校园门禁系统工作,进一步完善人防、物防、技防、制度防“四位一体”的防控网络,提升校园治安防控水平。

三、加强党的建设,为学校改革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15.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加强校院两级领导班子建设,进一步落实二级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基层党组织,创新支部活动方式,加大对基层党组织负责人的培训和考核力度。完善学生党员责任区制度,提高党员发展质量。加强统战工作,充分发挥民主党派人士在学校改革、建设、发展和稳定方面的积极作用。

16.完善干部管理机制。修订学校有关干部管理文件,进一步完善选人用人机制,扩大选人用人视野,做好中层干部的聘任、调整和充实工作,加大优秀年轻干部的选拔、培训力度,继续推进干部交流轮岗。进一步完善后备干部推荐选拔、挂职锻炼、教育培训等制度,提高后备干部的工作能力和对未来岗位的适应性。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制定各处级单位干部的岗位职责和任期目标,开展年度考核和任期考核。

17.加强宣传思想工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通过多种形式,认真抓好政治理论学习活动,把广大师生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加强宣传工作,为推动学校科学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思想保证,打造学校良好形象。加强与媒体的沟通联系,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积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师生的守法用法意识,增强依法治校的自觉性。坚持立德树人,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中国梦”宣传教育。

18.巩固和深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持之以恒地抓好作风建设,倡导简洁的文风及少开会开短会的会风。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总结推广在反“四风”、密切联系群众方面取得的好经验好做法,抓好专项整治和建章立制工作,形成作风建设长效机制。

19.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深化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提高廉政风险防控水平。督促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堵塞漏洞,扎牢制度的笼子。按照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的要求,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把严明政治纪律、组织纪律作为重要任务,严肃查处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聚焦“四风”强化执纪监督,推动作风建设常态化。加强党风廉政宣传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筑牢思想防线。加大对基建项目、物资采购、财务管理、招生考试、人才引进及干部选拔等监督检查和科研经费使用的审计力度。

20.加强群团组织建设。加强工会、共青团和妇委会工作的内涵建设。推进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履行好教代会工作机构的职责,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提高教职工职业道德素质。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推进二级学院教代会试点工作,加强对妇女工作的领导。要继续加强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提升共青团组织的群众性、先进性、实践性、创新性。